产经新闻/ midwifery news
来源:第一财经
德国天然气价格一年内至少上涨了370%。除减产外,化工企业还有哪些更好的选择?
一个常见答案是,在海外寻求俄罗斯天然气替代品。不过,鉴于德国等欧洲国家“寻气”之路频频碰壁,目前来看,这可能无法在短期内解决气价高企的难题。既然如此,直接到其他能源成本较低的地方建厂行不行?——这正是诸多欧洲化工企业给出的答案。
近期,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宣布,其位于中国南部湛江的第一家工厂已于9月中上旬开始投入运营。这是该公司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投资项目,投资总额达100亿欧元(约合690亿元人民币)。建成后这里将成为巴斯夫在全球的第三大一体化生产基地,仅次于德国路德维希港和比利时安特卫普基地。
在能源化工领域,这并非孤例。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于9月中旬在中国、英国两地“云签约”。道达尔能源中国与海南国际经济发展局则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携手推进清洁能源业务和技术发展。与此同时,德国化工企业科思创也于近期宣布了新的对华投资项目。
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22年1至8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927.4亿元人民币,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6.4%,折合1384.1亿美元,同比增长20.2%。从来源地看,韩国、德国、 日本、英国实际对华投资同比分别增长58.9%、30.3%、26.8%和17.2%(含通过自由港投资数据)。
华创证券能源化工首席分析师杨晖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能源是工业的上游。当前乌克兰局势僵持不下,不仅使欧洲能源安全得不到保证,也带动该地区气价、电价不断走高。“在逆全球化的背景下,没有能源保障的欧洲将失去工业发展的优先权,这将有可能使本地高耗能企业最先选择迁出该地区,进而使全球其他地区获得产能替代的机会。”他说。
“廉价能源时代不再”
能源价格飙升的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丹麦,今年8月的电力和天然气价格分别涨至去年8月的5倍。冬季维持温室大棚生产的成本大幅提高,丹麦最大西红柿生产商北欧生物燃料公司宣布今冬停产。
在德国,1928年成立的卫生纸和厨房用纸制造企业哈克勒公司,9月初宣布进入破产重组程序。原因也是能源价格高涨。
2022年9月,一家欧洲企业购买1兆瓦时(1000千瓦时)的天然气差不多要花费180多欧元(约合1250元人民币)。如果放在一年前,这一价格最多不超过40欧元。这对高耗能的化工产业打击巨大:天然气一方面是该产业上游的原材料,另外一方面还是其能源供给资料。
德国化学工业协会(vci)的数据显示,德国化工产业每年消耗约135太瓦时(1太瓦时相当于10亿度电)的天然气,约占该国天然气总消费量的15%。以巴斯夫为例,该公司在欧洲消耗的天然气约有四成用作产品原材料,另有六成用于发电和产生蒸汽。
科思创方面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2022财年,该公司预计其全球能源成本将高达22亿欧元。而在2020年、2021年,这一数字仅为6亿欧元和10亿欧元。
气价不断走高,使化工企业难以负担上游成本。在经过成本计算后,停产减产便成为了性价比最高的选择。vci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德国化学品产量同比下降了3%。第二季度,德国化学和制药行业产能利用率为81.4%,低于正常水平。从细分行业来看,精细和特种化学品受到的打击尤为严重,产量同比下降9%,无机和有机原材料以及消费化学品同比下降0.5%,纯化学品同比下降3%。
在杨晖看来,欧洲化工企业在全球化工行业占有重要一席之地,除深厚的技术积累以外,很大一部分得益于俄罗斯的廉价能源。“如果未来欧洲和俄罗斯在能源领域脱钩,且寻找液化天然气的道路仍旧举步维艰,欧洲廉价能源时代可能将不复存在。”他分析道,“这意味着,欧洲将失去工业制造的经济性,没有能源保障的欧洲则将失去工业发展的优先权。”
欧洲能源价格不仅远高于自身前几年的价格,横向比较来看,其价格也比其他地方高得多。目前,欧洲天然气基准价格ttf期货价格已高于日韩基准液化天然气期货价格(jkm),一改此前后者价高的局面。据咨询公司波士顿测算,一季度,在欧洲生产氨的成本是2019年平均水平的五倍,远高于全球其他地区。
杨晖表示,欧洲化工产品自产自销比例较大,且像对于维生素等细分品种而言,其下游的需求比较刚性。在本土产能不断削减之际,欧洲化工产业下游客户便不得不从其他国家与地区进口,以弥补本土产能缺口。这使原来的化工产能大国变成了进口国,并进一步带动欧洲国家的贸易逆差不断加大。
向东方张望
7月底,巴斯夫在业绩发布会上便表示,天然气供应限制可能带来欧洲主要生产基地的停产风险,将考虑通过提高欧洲以外生产基地的产能利用率来部分补偿欧洲的产能损失。巴斯夫还称,将把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中国。中国是巴斯夫增长战略的核心。欧洲的高能源成本以及与俄罗斯在能源问题上的博弈更加强了中国地区的吸引力。
巴斯夫方面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化工市场,并有望到2030年占据全球化工市场的半壁江山。因此,对于巴斯夫而言,我们看到了未来增长的巨大潜力。“市场在哪里,你就得在哪里,而且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化工品市场。”巴斯夫工会主席霍瓦特(sinischa horvat)说。根据factset的数据,巴斯夫目前约有14%的收入来自中国,而来自欧洲的收入占比约为40%。
在杨晖看来,除市场份额较大、我国拥有化工产业链的产业集群等因素外,电力等能源成本及原材料保证也是我国得以吸引国外化工企业投资的重要原因。
据天风证券测算,二季度,我国天然气平均价格0.7万元/吨,低于德国气价33.2%。8月德国与我国的度电成本价差走阔至0.4美元,使得乙烯和合成氨在两国的生产形成了2027美元和3191美元的单吨成本价差。
产业链布局契机?
中信建投期货能化首席分析师董丹丹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全球能源危机愈演愈烈,未来欧洲天然气、电力价格或将持续走高。在此背景下,该地区化工产业可能将继续承压,这将为我国等化工企业带来产能替代的机会。
杨晖也表示,从短期来看,像我国这样的化工产能大国有望提高对欧洲等国家与地区的化工产品出口,这将在“量”和“价”两方面得到体现。从长期来看,欧洲化工产业有望进一步提振对我国的投资。“不仅如此,我国企业也将有所受益。对于欧洲产能占全球比重较高,且需求较旺的品种,我国化工产品有望更多承接欧洲产能转移。”他说。
杨晖还称,与能源领域类似,化工产业同样位于制造业上游。如果我国化工产业占全球产能的比重有所提升,将进一步拉动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不过,我国化工产业能否进一步提升全球市场份额也存在一定程度阻碍。”杨晖认为,“一方面,化工厂的投资需要较多的时间;另一方面,还需注意除经济外的其他因素。”
对此,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伍慧萍教授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德国正在制定对华新战略,并在经济部的主导下制定新的对华贸易政策。“德国政府希望引导德国经济界减少对华依赖,但是实际成效有限,中国市场和投资环境的稳定性仍旧吸引了德国企业,尤其是大企业不断扩大投资。对于德企来说,在德国新政出台之后,未来对华投资可能会面临投资担保受限和投资审查等新情况。”她说。
微信公众号
微信视频号